(相关资料图)
“计较每一毫米,用数据说话,做到零失误。”这是一航局二公司大连湾海底隧道测量队长徐良在办公室白板上一笔一划写下的工作信条。已经从事沉管测量工作13个年头的他,带领着平均年龄仅30岁的测量团队为大连湾海底隧道沉管顺利安装立下了汗马功劳。
测量队长徐良是干过港珠澳超级工程的“老把式”,他不仅责任心强,而且测量专业功底深厚,精通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转战大连湾后,徐良主动带头进行技术改进,优化沉管浮运导航系统和沉管安装测控系统,将二次标定中全站仪监测数据导入浮运安装测控系统,直接将实际测量坐标与测控系统计算坐标进行比对,生成精度报表,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不断刷新沉管安装纪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恶劣的天气、施工现场条件等是对测量精准度最为不利的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精准测量,用数据说话,做到零失误。”这是测量队长徐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渐渐的这句话也成了测量队12名战士的“纪律准则”。
在沉管预制厂东坞管节预制完成后,测量队需要第一时间进行一次标定。沉管一次标定主要包括管节线性测量、顶面、端面及管内特征点标定等,主要目的是建立管节坐标系,测得特征点相对位置关系,为二次标定及浮运安装测控系统提供测量基准。时间正值寒冬腊月,凛冽的寒风如同刀子般割在测量队员的身上,为了不影响仪器操作,他们必须摘下手套,不一会儿,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测量员杨伟光手脚已经冻得没有知觉。恶劣的作业环境极大地干扰了测量数据的精确性,为确保精度,测量结果需要至少复核3遍。“我们的任务是为沉管安装提供最准确的数据支持。”杨伟光坚定地说道,“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精度高于一切,我们测量队才不管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只靠数据说话。”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测量团队靠着这种专业的精神、一往无前的斗志,仅用10天的时间,零失误完成了三根管节一次标定。
当沉管顺利完成对接时,负责贯通测量的几名队员便向沉管内部进发。管内运输条件差,他们只能背着近40斤重的测量仪器在管内来回穿梭。每安装一节沉管,就意味着他们要负重多走1千米。更糟糕的是横在路中央的压载水系统也成了最大的“拦路虎”,他们必须小心地护着测量仪器慢慢的从管底空隙爬过去。俗话说得好,每一个成功的测量人背后都有一台测量仪器。对测量人来说,这些体积不大的仪器,是手、是眼睛的延伸,是他们相依为命的另一半。保护好自己的“武器”,是每个测量战士的职责。“来到项目部这一年,和这些测量仪器打交道最多,这些仪器也算我半个朋友了。”葛萌笑着说。
时间来到2022年9月份,大连湾海底隧道进入最后的建设周期,国内首创“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安装的精度要求极高,作为测量队长的徐良压力倍增,他丝毫不敢怠慢,提前两个月就完成了拉线位移计、摄像位移计、磁致位移传感器三种高精度测量仪器的购置。三种设备联合作战的组合式测控技术,不仅完美解决了水下常规设备无法定位的难题,还可以实时显示顶进节段的三维姿态,保证顶进节段的姿态控制和对接精度始终在设计要求内。
如今,徐良和他的测量团队圆满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测量工作就是超级工程的‘眼睛’,必须时刻以‘计较每一毫米’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这是责任更是使命。”说这话时,徐良的眼神毅然坚定。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晓 通讯员 王雨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