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高坪区都京街道,坐落着一家享有“丝绸活化石”美誉的百年老企业,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借力“绸都丝妹”劳务品牌,该公司不断摸索规模化的人才培育机制,助推企业升级,成为当地丝纺服装产业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8月5日,记者走进该厂区内,老旧的厂房内是一台台高速运转的现代化缫丝机,数十名缫丝工人正熟练操作机器。
“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纺织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王丽直言,通过“绸都丝妹”劳务品牌形成的人才培育机制,员工们发挥“重细节、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钻研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也做到了提质增效。
作为一家主营丝纺服装面料生产的传统企业,六合一度遭遇人才困境。从一根根生丝变成一幅幅真丝面料,需要经历络丝、并丝、倍捻、整经、织造等多重工序,技术难度高、学习时间长、技能提升慢,公司老员工慢慢退休,新的人才难以有效补充。
2020年起,高坪区出台政策扶持发展“绸都丝妹”劳务品牌,通过补贴、奖励等手段,鼓励丝纺服装类企业培育熟练掌握丝纺服装技能特点的人才。
以此为契机,该公司摸索建立人才招引、培育、选拔机制,解决“技能人才断代”问题。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有组织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评选“全国劳模”吴倩为丝绸织造大师,“车间带头人”王丽为花型设计大师,用定期“大师授课”的方式,分门别类对公司员工进行现场授课、车间实训,培训抽丝、纺织、印染、印花的全链条型人才,使车间生产效率提升15%-20%。
汤春梅就是该培训模式受益者。此前,由于不能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她长期靠“打零工”补贴家用,收入很不稳定。通过参加“绸都丝妹”定向培训后,她成为剑杆车间操作络丝机、并丝机的女工,月均收入达到4500元。车间的“丝绸织造大师”吴倩则在与一线员工交流过程中,诞生出技术升级的“新想法”。“比如这款真丝面料,就是我在跟新员工的传帮带过程中发现,修改剑杆织机经纬线粗细、密度,同样的机器能够制造出更加轻薄、飘逸的产品。”吴倩说,目前,真丝面料生产宽幅已经能达到3.8米,市场销售情况持续走旺。
记者获悉,如今,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均产纯真丝中高档面料230余万米、蚕丝被丝绸制品5000余件(套),年均产值超过1亿元,产品已远销欧美、日韩及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