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看:大国衰退: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罗sir职话   2023-06-08 10:37:46

根据辜朝明的测算,泡沫破灭让日本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财富,更严重的是让日本企业和家庭连续15年将主要收入用于还债,整个日本经济因此错失了三十年。


(资料图片)

日本真的是失去30年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站在我们的角度上看,日本是那样优秀,自二战后短短的几十年就快速崛起,从战败国到成为发达国家,日本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

即便是看现在,日本的人均GDP也高达4万美元,是我们的三倍之多,日本从1972年-2009年一直是全球第二经济大国,2010年至今也依然是全球第三大经济大国。

但站在日本人自己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好学生来说,考第二和不及格可能并没有什么差别”。

正因为过去日本的光环实在是太亮眼,以至于当今天我们在说日本失去三十年的时候,我们其实说的是,今天的日本和过去的日本相比,它做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做错,弄懂这些问题,能够给今天的我们以启发甚至是借鉴意义。

在避免“重蹈覆辙”的路上,我想日本经验能够给予我们更多解题的思路。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日本那三十年,那就是日本经济被世界经济的浪潮远远甩在身后,同期我们的每年GDP增速高达10%,但在整个平成时代,日本经济的国际地位却持续下降。

日本经济的落后并不是因为日本努力过了没能跟上时代,而是因为在世界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日本并没有感知到,所以才落后了,日本并没有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在面对大环境的变化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从经济层面上分析,日本平成时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在这个时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一直以来支撑日本经济的金融机构也纷纷倒闭。

第二个时期是2000年开始到2010年的这十年,在这十年里,日元不断贬值,日本经济也在逐渐恢复,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经济的恢复进程戛然而止,出口产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最后一个时期则是2011年后的这几年,日本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过程依然缓慢,且恢复过程跌宕起伏,哪怕是到今天,日本人均GDP高达4万美元,但在近三十年前,日本的人均GDP也曾高达4.4万美元,如果换算通货膨胀的话,日本离超越往日的辉煌,依然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世纪80年代末期,麻省理工学院的几位研究者出版了《美国制造》一书,书中提到,“美国企业也必须像日本企业那样发展。”

“日本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因为日本式的经济体制比欧美各国的经济体制更优越。”当时包括欧美人在内,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与之对应的是,日本的人均GDP在1981年超过了西德,1983年超过了英国,又在1987年超过了美国,那时期的日本,看起来是如此耀眼,俨然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日本经济增长快,房价上涨也快。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房价开始异常上涨,公示地价开始明显上涨是从1986年开始,根据1987年1月的公示地价,东京圈的地价上涨了23.8%,到了1988年1月,土地价格上涨率高达65.3%。

1990年,东京圈的公寓价格是人均年收入的10倍以上,东京都中心位置的房价更是逼近人均年收入的20倍。

假如贷一半的款去买东京都中心位置的公寓,以5%的年利率来计算,那么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相当于年收入的一半,在首都圈,即使是集体住宅,普通劳动者也无法承受。

这一点,日本和今天国内的一线城市房价相比,反而是大巫见小巫了。

2021年上海年平均工资为78045元,如果以日本东京都中心的位置20倍来计算,那么得出上海房价公寓在160万人民币左右,但现实情况是,160万能在上海买什么房子呢?

由此可见,今时今日国内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经严重失衡,甚至力压泡沫危机前的日本,同样都是一线城市核心位置,风险和泡沫,仅从房价收入比来看,我们已经比当时的日本高出不少了。

泡沫过后,代价几何?

我们和日本唯一的不同点就在于,日本是楼市股市两开花,而我们的股市由于一些特性,反而很难有所作为。

1983年,日经平均股价只有8800日元,到了1987年10月涨到了26600日元,在1989年末达到38915日元,当时日本的股票市值是美国的1.5倍,占全球股票市值的45%,接近一半,日本电信公司NTT的股票市值比美国电话电报公司、IBM、埃克森、通用电气、通用汽车几个公司加起来还要高。

如今回过头看,日本经济的衰退就在一瞬间。

日本经济的衰退除了泡沫破灭导致的崩溃之外,其背后还有整个世界经济大变化的因素。

1990年,中国GDP只有日本的13%,到了现在,我们早已经全面超越日本;美国人均GDP在1990年时,只有日本的95%,到了2016年已经是日本的1.48倍了,中国人均GDP在1990年是日本的1.2%。到了今天已经是三分之一了。

关于日本衰退萧条的起因,日本经济学家宫崎义一在《复合萧条论》中,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萧条做出了许多分析,该书指出:“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让银行有了大量不良债权,于是银行开始惜贷,造成信用紧缩,从而导致投资减少。”

此外,作者认为“企业的股价下跌导致银行持有股份的潜在收益减少,股东权益也相应减少,于是银行不得不压缩资产。”

而这,也是经济学家辜朝明所观察到的现象,即资产负债表衰退。债务危机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借贷投资的意愿,同时对个人来说,为了还债也不得不缩减开支,减少消费,于是负面循环就这样发生了,经济不断停滞甚至是后退。

与此同时,日本的实体经济也面临一些问题。

当时日本设备投资的需求减少,除了银行不给贷款之外,企业也没有投资的欲望,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让日本失去了国际市场份额。

更便宜的人力成本,更廉价的劳动力和足够大的市场,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把工业化份额拉到了这里来,我们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十几亿人的庞大市场,而这些,都是日本所不具备的优势。

这一点从日本在美国进口额所占比重也能够窥见一二,1986年,日本在美国进口额中所占比重是21.8%,达到最高值;之后就开始逐渐下降,到了1990年下降到18.1%,1995年下降到了16.6%。

从这个角度讲,日本当时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放宽货币政策和日元贬值就能够解决问题,除了日本内部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之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非常重要。

日本的衰退既有内部的泡沫危机导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也有外部新兴市场的崛起抢走了日本的市场份额,而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也让“年老体衰”的日本注定了难以追赶。

今天的日本不仅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还要紧跟世界的变化,不断调整,尤其是应对东南亚地区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日本还要弥补改革的滞后,尤其是要改变商业模式,发展效率高的新产业。

而这些问题,不仅仅日本需要解决,我们同样也需要解决。

我们和日本今天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新兴国家的崛起抢走的市场份额,以及弥补改革的滞后,发展效率高的新产业。

但我们和日本不同的地方还在于,我们面临的老问题日本已经解决了,但我们还悬而未决。

例如房地产的泡沫,资产负债表的衰退。

日本在走出经济泡沫破灭后,才面临老龄化的人口危机,但我们今时今日的房价收入比不仅比日本高,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内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人口出生率上,我们甚至比日本还要低。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面对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冲击和崛起,同时我们的产业升级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这些问题,都比三十年前的日本问题要多,要复杂,难度要更高。

到2035年,我们就会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届时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届时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多,社会负担必然会加重。

如果继续叠加越南、印度的制造业崛起,而我们的人力成本上涨,那么市场份额之争,也有可能加速迭代我们的制造业升级转型,但也有可能导致一大批制造业倒闭死亡。

日本分为两个阶段,去解决国内所面临的不同问题。

前三十年,日本面临的是制造业份额流失、资产泡沫、修复资产负债表的问题,现在日本面临的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作为对比,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是:地方债务、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加大、资产泡沫、修复资产负债表、制造业份额流失、收入分配失衡。

日本作为一个“优秀生”,在三十年前交出的答卷尚且让日本“失去了三十年”,我们同样也是优秀生,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经济飞速发展,但面对类似的危机,我们有没有相信处理的比日本更好呢?

如果,如果我们处理的比日本更糟,在面对的问题更多、外部形势更复杂的情况,我们是否会步日本的后尘?

这些问题,如果细思起来,难免令人头皮发麻。

每一个宏观大问题的背后,往往意味着个体的具象困难,而这些个体的困难,又反映出了宏观的大问题。

微观和宏观,就如同硬币的两面,尽管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问题本身。

面对经济问题,我们本能地反映是找出问题所在,然后试着给出药方,最后去解决它。

但奥地利经济学派告诉我们,经济周期似乎又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只要有债务有杠杆有借贷,就一定会有资产泡沫,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这泡沫的大小。

如果我们把经济问题看作是一个人生病,那自然会想要给出良方,但如果这病是必然会到来的呢?

就如同大自然的雨过天晴,春夏秋冬一样,如果这是自然规律,那么人为意志的干涉,究竟会让事态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这些问题可能没有答案。

我们唯一能够知道的就是,当人们的收入开始降低时,他们的期望也会跟着降低,进而生活质量和生活标准也会随之下降,而在漫长的时间岁月里,这很有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去慢慢疗愈,以走出经济所带来的创伤。

而这恰恰就是问题所在,我们享受市场所带来的“甜”,最终可能也会品尝市场所带来的“苦”。

正如作家阿城所说的那样,“穿过去,别绕”。

只有一代人经历衰退,另一代才能人重拾信心。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最新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