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4日,已有25家上市银行披露了2022年年报。其中,有7家上市银行净息差低于1.8%。按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4月10日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以下简称《办法》),净息差的评分“警戒线”为1.8%(含),低于1.8%将被扣分。
(相关资料图)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部分商业银行净息差指标可能会持续下行,这也是近期不少中小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来稳息差的原因之一。
7家银行净息差低于1.8%
净息差是衡量各类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
据银保监会披露,2022年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同比下降了17BP(基点),这也是自2010年以来净息差首次跌破2%,且去年四个季度净息差呈逐季下行之势。从不同类型的银行来看,城商行和农商行去年净息差下行幅度均超过20BP,下行幅度均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行。
“去年净息差出现明显下降,主要受贷款重定价、让利实体经济、企业信贷需求持续走弱等多种因素影响。”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去年信贷需求不足、存款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制约了净息差改善。受制于融资渠道和管理水平,中小行负债成本下降难度更大。此外,不良贷款核销也会对利润和净息差带来冲击。房地产贷款和按揭贷款利息收入也受到地产产业链拖累,潜在净息差压力不容忽视。
从上市银行看,已有7家银行2022年净息差低于1.8%,最低仅为1.48%。根据《办法》,净息差的评分标准为:“不低于1.8%(含)”为100分;“0.8%(含)至1.8%”为60分(含)至100分;“0.8%以下”为0分。因此,上述7家银行可能被扣分。此外,还有1家银行去年净息差为1.81%,逼近“警戒线”。
近期,不少城市农商行为稳定净息差、降低负债成本开始密集下调存款利率。4月份以来,已有多家中小银行,包括农商行、地方农信联社等相继调整银行存款利率。如,4月21日,聊城沪农商村镇银行公告称,自4月22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其中,三年期和五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均调降5个基点;七天通知存款年利率调降50个基点。
“通过自律机制协调,由大型银行根据市场条件变化率先调整存款利率,中小银行根据自身情况跟进和补充调整,保持与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差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银行负债稳定性,保持合理息差,实现持续稳健经营,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4月20日表示。
全年净息差有望保持稳定
目前,最新一季度净息差数据暂未出炉。业界预计,一季度净息差仍会出现一定幅度下滑,不过全年有望保持稳定。
“考虑到去年LPR下调,住房按揭贷款等长期贷款集中在今年年初下调利率,一季度银行业净息差面临下行的可能性更大。”中国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鹏飞对记者表示。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背景下,贷款利率显著下行,而银行负债成本保持相对刚性,预计一季度净息差可能会继续小幅压缩。考虑部分银行下调存款利率,降低负债成本,随着融资需求复苏,贷款利率下降空间有限,预计全年净息差维持相对稳定。”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说。
曾刚表示,今年全年银行业净息差企稳、甚至略有回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方面,目前贷款需求回升,贷款利率下行有企稳之势;另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行后,继续下行的空间不大。
不过,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近期表示,根据对国际经济体的比较,随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化,竞争程度会越来越激烈,我国银行业净息差以后可能会在2%至1.5%区间,甚至1.5%左右。银行业可能会难以适应,未来要围绕这个生存空间积极适应。
在净息差下行趋势下,稳息差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明明表示,银行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在资产端收益率整体下行的大趋势下,银行更应该从负债端发力,控制负债成本,尤其是揽储成本,避免高息揽储现象再现。通过经营客群聚焦核心存款,获取更多低成本资金。此外,还需合理安排同业负债和发行债券等市场化资金,进一步推动降低负债成本。二是提高资产端质量,一方面要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高零售贷款占比,因为中小客户信贷的收益率通常对盈利贡献更大;另一方面,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和投放,深入考察客户的资质,积极跟踪客户还款情况,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三是加大中间业务收入,拓展财富管理;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整合债券发行、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持续提升和优化整个企业综合服务的能力。
杨再平认为,商业银行可从多维度着手,包括:巩固主收(即息差收入);根据细分市场,提供不同的存贷款产品,形成息差多样性;强化定价管理、管控风险、发展数字金融、适度竞争、适度自律协调;保证正的实际利率扩大中间收益等。